泰安市实施“1+N+1” 引金融活水助动能转换

2023/1/2 13:25:39   来源:中国山东网    

  泰安市紧抓山东省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的重要机遇,打出金融助力组合拳,有力推动全市新旧动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做强金融产业,夯实动能转换根基

  一是优化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成立现代金融服务工作专班,制定《现代金融业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地方金融组织为重要组成部分,多层次多样化多功能、优势互补、业态多元、协调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突出抓好地方金融培育,采取细分市场、特色经营、全程风控、大数据运用,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壮大经营实力,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增强股权投资能力,融资担保公司不断扩大担保规模,进一步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全市融资担保余额181.8亿元,居全省全列。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金融业增加值148.2亿元,增速达8.2%。二是畅通资金保障体系。加强对上争取,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争取意向授信支持2200亿元。全市贷款余额3951.1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24.16亿元,同比增长12.03%,再创历史新高。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新增贷款中实体经济占比逐年提高,全市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新增贷款占比79.8%,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58.5%,较去年同期增加196.33亿元,增长9.3%。三是强化风险防控体系。制定出台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问责办法,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采取全链条风险化解模式,努力化解存量风险、遏制增量风险,全力守好金融安全底线。严厉打击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开展非法集资专项排查整治,全市非法集资案件起数、涉案金额、涉及人数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45.45%、79.30%、78.95%。

  强化N项服务,点燃绿色发展引擎

  一是引导发展绿色金融。落实“两项政策”工具,建立“碳金融项目库”,开展“金融支持促振兴 绿色动能助发展”“双碳·双融”等政银企对接会,实施线上签约+储备项目线下签约”模式,共签约310个项目,金额725.8亿元,授信率已达98%,助推绿色金融业务增量扩面。建立动态融资项目库,已向银行机构推送“双50强”企业、碳金融重点项目融资需求298个,已落实资金57亿元。二是扶持绿色金融项目。丰富担保方式,增加了应收账款、碳排放权质押等担保融资方式。三是全力支持低碳经济。实施“助企惠民”“鑫鼎工程”,创新推出“科创贷”“兴农贷”“普惠贷”等绿色信贷产品648个;向企业推送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和绿色投资指引,督促企业落细落实国内统一绿色债券界定标准,推动发行绿色债券。四是推出系列金融创新。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信贷产品,出台《泰安市“人才贷”风险补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创新开发“人才贷”、科创贷专属信贷产品,目前,共发放人才贷43笔、1.83亿元,对科创企业提供融资支持18.95亿元。发挥金融辅导队作用,开展投融资政金企对接活动,帮助企业准确把握融资热点,精准运用金融工具。

  拓展资本市场,加足动能转换马力

  一是坚持“政府领航”和“政策护航”。高规格召开全市企业上市挂牌动员会、推进会,对在审、在辅企业画出路径图,做到“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推动新巨丰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打破12年来全市没有一家A股上市公司的局面,1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6家企业在山东证监局辅导,28家企业完成上市签约,1家企业通过定增实现股票融资3.9亿元。制定出台支持企业上市挂牌的实施意见及配套细则,打出了一套财政奖扶、基金引导、降本减费的政策“组合拳”,为34家企业获得6500万元市级财政奖励。二是坚持“梯次培育”和“精准助力”。实施“241”梯次培育计划,为40家上市“种子企业”授牌,建立“三库六清单”,分层次分类建立数据库,并引入“赛马机制”对入库企业实行动态管理。精准实施资本市场知识普及培训,开展各类培训12次,培训企业家583人次,成效显著。三是坚持“资本运作”和“服务合作”。打造“泰安资本赋能中心”,全市新增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75家,3家涉农企业在省内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乡村振兴板”挂牌。创新实施中介机构集中访谈制度,解决中介机构分散走访政府部门时间长、效率低的难题。开通“政务服务直通车”,畅通“绿色通道”,建立《企业上市挂牌工作进程台账》,实行“一函通办”制度,切实提供企业发展全链条服务。四是坚持“纵向传导”和“横向联通”。加大对企业直接融资政策纵向传导力度,夯实“市县乡”三级金融部门责任,鼓励企业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基金投资上市融资等方式实现直接融资,引进洪泰基金4.89亿元、一亿中流基金0.65亿元,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到10月末,全市直接融资184.34亿元,同比增长87.7%。(泰安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编辑:李真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