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碾疃村编写12万字村志 展现小村500年历史变化

2016/7/12 14:42:15   来源:中华泰山网    

  发展日新月异,时代变迁抹去了许多事物的痕迹,如何让后来人也能了解历史、以史为鉴?自2014年6月起,岱岳区山口镇的西碾疃村开始编写村志,经过编委近两年的努力、四次修改,这本12万字的村志于近日完成,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准备每户发一本,希望能通过村志让村民不忘历史、留住乡情。

  山口镇西碾疃村村志。记者 尹倩倩 摄

  十个章节讲述小村500年来变化

  5日采访时,西碾疃村的党支部书记吴秀国介绍,村志是从2014年6月开始编著的,村里成立的专门的编委会,由曾在村里任职二十余年的老书记佟宪岱带着两位村民进行材料搜集,并邀请了退休工程师张灿峰做主编,对材料进行整理汇编。

  张灿峰介绍,《西碾疃村志》一共十章,包括西碾疃村概况、大事记、自然地理、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民俗文化、教育卫生、宗教民俗、村政变迁、人物简介和文章选编,记叙时间从西碾疃村建村开始的明朝中期至2015年年底,其时间跨度大约500年。

  “这本村志从2014年6月开始编写,2014年9月就完成了第一稿,之后先后经过四次修改,2016年6月完成印刷,整本书大约12万字,483张图片。”张灿峰说。

  86岁退休工程师主编整理村志稿件。记者 尹倩倩 摄

  老支书带着村民采访、搜集素材

  佟宪岱今年72岁,从1981年到2009年的28年时间里,他连续担任了7届西碾疃村党支部书记,是村里任职时间最长的书记。村志中相关的史实资料,主要是佟宪岱在两位村民的协助下搜集整理的。“主要是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采集等形式,有很多故事都是村民口述的。”佟宪岱说,他们查阅了大量的本村历史档案,为村志提供详实的统计数据和各类表格。张灿峰又在这些真实、细致、丰富的原始材料基础上,进行整理、编纂、写作,最后印刷成书。

  佟宪岱说,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虽然遇到不少困难,最难的还是对内容的核实。“村志不是小说,里面的内容我们都尽力做到准确。”尤其是其中部分内容是村民口述的,为了确保内容详实,他们就多找几位村民了解,然后结合村里的资料核实。

  没编完就有预定的,村里预备一户发一本

  “这本书还在编写过程中的时候,就有很多老家的亲戚朋友来预定的,说想看。”张灿峰说。佟宪岱介绍,《西碾疃村志》第一批印刷了600余册,一部分送给一直关心支持编写工作的人,剩下的准备免费分发给村民,一户一本。村志经过四次修改,每次成稿编委们就印刷五六册,分发给村里文化程度高的村民或者专家学者征求意见,“书定稿前我们前后征求了50余人,请他们看了以后给提意见和建议。”

  “初稿只有现在这个版本的一半厚,我们根据大家的意见做了很多补充和修改,最终才成稿。”张灿峰说。

  55岁的佟兆平是看过村志第一稿的村民之一。“当时第一反应是有些激动,我们村也有村志了。虽然自己就生活在村里,但是很多事情也不知道,村志都详细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佟兆平说,“回想自己从小到现在的变化,看着这本书又觉得特别亲切。这本书编得真好,以后年轻人也能了解以前的事了,是我们村的一个纪念。

  86岁笔耕不辍 除了村志还写了50万字的自传

  今年86岁的张灿峰是西碾疃村人,老人本身就有很多珍贵的回忆,更重要的是水平高,村委专门邀请他编写村志。张灿峰退休前是一名水利工程师,获过多项国家大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

  张灿峰的老伴告诉记者,为了编书,张灿峰每天都工作四五个小时,“有时候饭做好了都喊不动。”老人家笑着说,“但是家里人都支持他,他这也算是为村里做了一件好事。”

  《西碾疃村志》全书12万字,483张图,全部是张灿峰汇总、整理、编写好录入电脑的。“两年来心里总装着这个事儿,有时候有的地方拿不准,就在屋里来回走思考。有时候晚上躺下,脑子里还在想书的事儿。平时干着什么突然有了灵感,我也赶紧记下来。”张灿峰说。虽然老人不说,但是辛苦肯定是有的,当记者问,当初为什么愿意接下这个活儿,张灿峰说,他觉得村志的序言里有一句说出了他的心里话:“村志可以存史、资治、育人,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张灿峰说:“这也算为村里做了点事吧。另外,编书这两年让我自己也过得很充实。”张灿峰说,“所以书能顺利完成,我觉得非常开心。”

  这不是张灿峰写的第一本书。张灿峰退休后又被济南的单位聘请,一直工作到2009年。2012年,张灿峰开始写自己的自传,取名《往事》。2014年6月开始,志愿帮村里编写村志,他就把自传暂时先放下了,上个月村志完成,他又完善了自己的《往事》,这部约50万字的自传也于近日完成了。

  在过去的八十多年中,张灿峰说他先后经历前国民党时期、日伪时期、后国民党时期、解放后建国时期和改革开放,这些不同时期自己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在脑海中一直很清晰,自己也渐渐喜欢回忆,所以想着记录下来。

  张灿峰说,很多名人都写自传,“我是一个普通人,所以不愿意像名人那样称自传或者回忆录,所以就叫往事。”张灿峰说,之所以写这本往事,首先是觉得人在晚年,最好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下来,常读书、写作也是对心灵的抚慰,是一种快乐,还希望看到这些往事的家人和亲朋,从中了解过去,受到启发。“通过往事的叙述我想说明,人生的一切磨难,特别是人生早期的磨难,是人生的历练,是一种精神财富。”

  人均纯收入从92元增长到8650元 小村变化成时代缩影

  据传:西碾疃村明中期立村,因为村附近有碾盘,故名“碾盘山前庄”,后改名“西碾疃村”。建村时只有23口人,清朝晚期发展成63户人家、总人口296人的中等村庄,现有村民398户,总人口1396人。

  《西碾疃村志》里,生活习俗一节中,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展现了很多细节,图文并茂,十分生动有趣:老石碾子、磨麦子的石磨、烧柴禾摊煎饼,还有用切刀擦地瓜干……书中还专门有一节整理了当地的方言、谚语和民情村风等。

  书中也有一些权威的数据,据记载,西碾疃村村民不同时期人均纯收入,1949年时只有92元,1963年120元,1983年550元,2000年2790元,2013年8650元。“小时候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穷,那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一比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一位村民说。

  关于村志编写的意义,5日下午记者采访了泰山研究学者周郢。“村志编写很有意义,因为它是当地人记当地事,是第一手的资料。而且当地村民掌握着很多地方风俗是很多过去的史书或者志书上都没有的。他们这样及时的记录下来,将成为历史、社会变迁的重要的史料。”周郢说,“所以说村志的编写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每个村都有一本村志,集合起来就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很有价值。”

编辑:袁晶瑜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